丑陋美人鱼:传说的兽原型探秘
儒艮:误为美人
儒艮身体呈纺锤型,体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於眼後,没有明显的颈部。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
儒艮为草食性海洋动物,与鲸豚类、鳍脚类类都不同,有2对门齿,上、下颚各有3对前臼齿与3对臼齿,但所有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失去第1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与第1对臼齿,剩余的两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雄性的第2对门齿在12-15岁时会穿透上颚外露,但当闭上嘴时会被厚重的上脣盖住而看不见;雌性极少见到外露的门齿,但少数会保留至30岁左右。
儒艮的肺很大,从胸部一直延伸至肾脏附近,由水准的横隔膜将其与其他脏器分隔。支气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区域,细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软骨构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潜水时肺部是否会和鲸类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起来,儒艮的脂肪层厚度较薄,同时身体周边似乎不存在热逆流交换系统,这可能与它们栖息于温暖海域有关。胃的构造简单,大肠很大(达胃的两倍重),推测是纤维素的主要消化场所,长度达25厘米以上,相当于小肠两倍的长度。
儒艮分布较广泛,从非洲东海岸直到西太平洋一带,但为不间断分布,是生活于印度-太平洋水域的海牛类,也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地区的物种。儒艮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儒艮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过去数量曾很多,因过度捕杀和对儒艮栖息地严重破坏,儒艮沦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人类的自私与贪婪,儒艮的野生数量大量减少。目前,全世界被圈养的只有五只,两只在澳大利亚。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大都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纤维的灯心草、禾草类为食,但凡水生植物名基本上都能吃。儒艮生活中不挑食,食量较大,每天要消耗45千克以上的水生植物,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用在摄食上。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儒艮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
儒艮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儒艮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虽常单独行动,但也会组成6头左右的小群体,有时会达数百头以上,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一般每1至2分钟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时会潜水达8分钟以上,上浮时仅将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潜时会像海豚一般整个身体垂直旋转1圈。。儒艮生性胆小,稍遇惊吓,立即逃避。但从不远离海岸。行动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时2海里左右,逃跑时也不过5海里。一般而言每天会游动25公里左右的距离。
儒艮和海牛是近亲,与海牛圆形尾鳍不同,儒艮的尾鳍近似于海豚的Y型尾,突出嘴外的长牙则近似其远亲大象。儒艮的头很大,头与身体的比例是海洋动物中最大的。嘴巨大而呈纵向,舌大,使其更利于进食海底植物而将沙子排除开。叫声为持续的轧轧声或更高的尖锐声,类似海牛。
儒艮的生殖行为与其他海牛目动物类似, 通常1只发情的雌性会吸引众多的雄性,雄性彼此间会争斗以争取交配权。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有繁殖行为,妊娠期约为11至14个月,每三年怀胎一次,每胎产一仔,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约需7到8年,幼儒艮常常夭折于鲨口。幼儒艮约3个月左右即开始摄食固体食物,但多半要到18个月大时才断奶,而母亲哺乳期间的进食量是平时的几倍。之後幼儒艮还会留在母亲身边数年。儒艮的平均寿命是78岁。
与传说中美人鱼不同,儒艮形象很丑陋。因体型有点像女人的地方,胸鳍旁边长着一对较为丰满的乳房,其位置与人类非常相似,露出上半身出现在海面上时,远观如妇人模样,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