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时代南海题材的精心创新之作——大型交响音画《南海赋》观后

发布时间:2022-05-16 09:12:55 
\2022年1月12日晚,大型交响音画《南海赋》在海口湾演艺中心首演。该作品由国内顶级团队打造,用艺术形式展现了海洋文化的巨大魅力,凸显了“南海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宗海”的主旨。李天平 摄

不到一年之内,仅音乐方面,我省就有三台值得一看的大型演出——大型交响组曲《南海意象》、大型交响主题组歌《海南颂》、大型交响音画《南海赋》。它们有很多不同,但有一些共同之处:大型、交响、南海。

  当海洋艺术在舞台上“汹涌澎湃”时,海洋文学也在文坛蔚然兴起,像孔见的《海南岛传》、林森的《海里岸上》系列小说等。笔者认为,海洋文学在海南文学版图中从边缘走向主流,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在海洋文学之上,是海洋文化,而海洋文化在当代是以海洋战略作为依托的,与中国进入新时代同频共振。这样的观察,同样也适用于近期的几部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其创作者都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做支撑,其作品都担得起大型、交响这样的定位,能成为时代的坐标。

  让人可喜的是,《南海意象》《海南颂》《南海赋》的联翩出现,体现了我省文艺人的海洋意识在增强。其中,《南海赋》由于更加集中、全面地展现了南海的前世今生,且在艺术上完成度较高,从而在南海题材方面更加引人注目。可以说,这部作品顺应时代要求,饱含激情与思想,寓教于乐,深得人心,是新时代南海题材一部难得的精心之作、创新之作。

  《南海赋》有很高的政治站位,也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说教,向来是艺术之大忌,但《南海赋》的作者既有政治家的高度,又怀抱教育家的拳拳之心,同时不忘文艺家的本位。作品将政治、教育功用表现得很充分,很多听众都表示“从中上了很好的一堂南海地理课、博物课、历史课、主权课”。但其实这堂课的时间并不长,全场演出仅70分钟左右,比一般专题讲座时间还短。为何观众既接受了密度很高的信息,又不觉枯燥,还获得了很好的艺术享受?个人认为,这与主创者对蓝色国土的挚爱之情,对南海自然、历史、人文的深入研究和艺术形式上的恰当选择有关。

《南海赋》首演现场 。李天平 摄

\

  南海之浩瀚,历史之沧桑,三言两语难以道尽,但漫无边际也会迷失其间。主创者采用中国传统文体“赋”的形式,用“序”加上“浩哉,南海”“美哉,南海”“奇哉,南海”“古哉,南海”“壮哉,南海”“伟哉,南海”“盛哉,南海”“和哉,南海”八章串联起南海广阔的疆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古代史、激荡的近现代史和雄浑豪迈的当代现实,取舍得当,脉络清晰,思维缜密,情绪饱满,打动人心。

  众所周知,赋这种文体最兴盛之时是在汉代,汉代广阔的疆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通过汉赋这样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出来。当代中国正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作者选择赋这种文体,是对应于伟大时代,对应于南海这一重大主题。与汉大赋张扬爱国主义精神一致,《南海赋》也以豪迈自信的语调,弘扬了“中国南海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宗海”的宗旨,还以最后一章“和兮,南海”高扬了“和平合作”“命运共同体”的主题,立意更加高远。在文辞方面也广采博收,既有对海南先贤丘濬《南溟奇甸赋》的回应,又汲取了包括《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古代文化的养料,堪称在传统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上,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南海赋》编剧与撰词者主持过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的编撰,也主持了南海历史文化方面的系列研究,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加之富有“历史的主动担当精神”,因此整篇《南海赋》神完气足又新意频出。

  交响音画起源于欧洲,著名作品如德彪西的《大海》、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顾名思义,音画有用音乐去描绘景物的意味,这其实与“赋”这一长于状物的中国文体有异曲同工之妙。赋与音画的中西合璧,为《南海赋》成功展开南海自然、历史、人文画卷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南海赋》在音画上还有了新的突破,那就是背景视频的运用。以前音画中的“画”是听众想象中产生的画面,而《南海赋》中的“画”则有了具体的承载。背景视频中出现的画面不仅烘托了气氛,而且对音乐有着补充的功能,有时甚至起到了主体作用,形成了立体视听,给人们带来了更充盈的思想、艺术享受。

  民族音乐如何与交响音乐无缝对接,《南海赋》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可喜的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南海赋》以及此前的民族歌剧《南海哩哩美》中,本剧作曲杜鸣很好地破解了民族音乐(民歌)与交响音乐结合这一难题,他将西方音乐的多声部复杂结构与中国人对单线条的旋律之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男女声独唱、二重唱、四重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大合唱等多种形式,构成了丰富复杂的音乐织体。在《爱在海上》《惊涛》等歌曲中,我们听到了《南海哩哩美》中熟悉的旋律在《南海赋》里延续、回荡,而由于《南海赋》的厚重,平添了更加宏大的家国情怀。民族民间艺术、地域文化如何具有中国气派、国际风范,始终是艺术家应该思考的命题、应予完成的使命,《南海赋》中螺号与圆号齐鸣、椰胡与小提琴合奏,相得益彰,就是成功的范例。

大型交响组曲《南海意象》演出现场。林鸿羽 摄

\

  一部成功的舞台作品是通力合作的产物,特别是舞台呈现的效果,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品质。近期呈现的海南这几部舞台作品都有众多国内名家参与:《南海意象》由著名指挥家卞祖善执棒;《海南颂》由印青、刘劲、岳红、王持久等旅琼文艺家参与,张国勇执棒,贵阳交响乐团演奏;《南海赋》则沿用了《南海哩哩美》的团队(如王宏伟、陈笠笠等实力派唱将加盟),且有所加强。朗诵艺术家徐涛五段配乐诗朗诵大气磅礴,激情深情兼具,起到了串联全篇的作用;青年指挥家张镇的指挥风格以奔放激越为主,同时不乏细腻深婉,堪称整台节目舞台上的总调度兼形象代言人,实实在在地统领了“千军”。

  这样海纳百川的人才结构,我们既要为之欢呼,也要受之鼓舞:海南文艺既要善用外来的人才,也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力争培育出像贵阳交响乐团、珠影乐团这样高水平的乐团,长远来看才能与自贸港相匹配。当然,这次参与演出的海南师范大学蓝韵合唱团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值得称赞。

  正如导演邢时苗、作曲家杜鸣所言,目前呈现的《南海赋》还只是1.0版本,还需精心打磨。在此也提一些个人建议。首先,《南海赋》剧本还可以更扎实。在《历史的风帆》中,可加上潭门港、冼夫人、苏东坡、丘濬、下南洋等相关内容,使得南海人文历史更加斑斓多彩。其次,全曲偏于宏大叙事,缺少一些“烟火气”,建议在某个章节展开一幅渔民生活的画卷。至于文字方面,还可请辞赋方面的专家参与,进一步精心打磨。

  如编导演团队在现有基础上,听取各方合理意见,潜心打造,则《南海赋》可以作为海南有关南海题材的精品力作,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大型交响主题组歌《海南颂》演出现场。省文联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