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百科 > 正文

保护海洋|古老的铠甲武士——中华鲟

发布时间:2016-01-25 15:29:53 
海米们,说到古代武士,难免会令人想到身披盔甲、手拿刀剑的习武之人,他们往往都是恪尽职守、不畏艰难的人物。在鱼类大家族中,也有这样一种特别的角色,它们就是中华鲟。

  

古老特性

 

  中华鲟是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鱼类之一。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距今约1亿50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生物界曾经在白垩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恐龙就是在白垩纪后期灭绝的。鲟鱼却从古延续至今,自身具备了许多原始特征,可谓“活化石”,它们亦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身披“盔甲”

 

  中华鲟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虽然属于硬骨鱼,但是中华鲟的骨骼系统却为软骨性,而体表的鳞片则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在中华鲟的背部、腹部以及身体的两侧共长有5排菱形的骨板。这些骨板非常坚硬,能够用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敌,像极了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铠甲。

 

\

 

溯河洄游

 

  成年的中华鲟主要栖息于近海水域,常见于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处,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中华鲟属于溯河洄游(沿着河流逆水向上游游动)鱼类,到了繁殖的季节便会上溯至江河的上游产卵繁殖。

  自古以来中华鲟有着不变的洄游航道:成年中华鲟从近海洄游到长江上游一带产卵,孵化出的幼鲟顺流而下,漂流入海;数年之后,幼鲟长大了便又追寻着它们童年的足迹,从大海返回河流上游寻根产卵。

 

\

 

艰难之路

 

  中华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经历了数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巨变。如今因为种种原因,如水污染、过度捕捞、船舶航运、水利建设等,中华鲟的野生种群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更重要的是,中华鲟具有洄游繁殖的习性,葛洲坝的建设截断了中华鲟的产卵路径。这一脆弱的生物特性,使得中华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恢复。多年以来,长江中的野生中华鲟数量不断下降,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万尾到如今所剩无几,其野生种群岌岌可危,濒临灭绝。中华鲟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亦被列为极危(CR)物种。

\

 

  中华鲟濒危的生存处境早已引起国家重视。如今国家也采取了种种措施拯救中华鲟,如严禁捕捞、建立保护区、人工繁殖等等。作为小海米,我们也可以为保护中华鲟作出一份贡献,比如发现偷捕行为及时制止、不乱扔垃圾、保护水资源等。希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鲟这一古老的生物能够生生不息!